找到相关内容4568篇,用时4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由《齐物论》论儒佛会通的基本态度

    意义之实现为重要关怀,并以此安顿人我之价值与意义。至于佛教,则尤重世间法的关怀,要「进一步,深入  页255  到三乘的慧学,抉示了我见为生死的根源,为世间一切生难的症结所在。」[注26]依<齐物论>...是非,故谓之两行」[注2]此谓圣人依天钧,而能既安立世间相对之是非,而又能不受此是非之封限,此解甚佳。如果我们认为仅是「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说法仍嫌宽泛,则我们也可以在<齐物论>中找到较为具体的建议:...

    高柏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2871353.html
  •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蔡日新先生访谈录

    ,虽然在某些方面否认了禅法的合理内涵,但禅法毕竟是圆融无碍的,它应当是不舍世间法而修世间法的,因而禅者虽然不采用逻辑的、历史的思维模式来观照万物,但毕竟也不会舍弃对禅宗历史的审视,乃至于彻底排斥它,...ldquo;空慧”,况且为了获得开悟,古德亦曾以六度万行来“统摄”,从而殊途同归。其次,禅修的目的为的是断无始劫来的“无明惑业”,从而生死...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3771420.html
  • 佛教的财富观——宽昌法师访谈实录

    因为不管是财富,平安,包括你的寿命、健康,我们从(世间)法来说,那你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规律,你需要有学习,提高你的谋生手段,你还需要有一个平常心,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呢,从世间的,因为佛教是(出世...。那你所有的东西都和我们所谓的财富和我们的金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佛教在财富方面,有哪些基本一些观点?想请两位老师对我们的观众做一个介绍。   宽昌法师:在社会大众的面前,家人是不沾钱。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90471449.html
  • 延寿、宗密“禅教合一”论之歧义

     那么,这个“心”与“识”又有什么关联?他说:  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称之为“真源”、“觉海”、“真心”、“真如”、“法性”等。  于是,这个“真心”就有了“湛然寂照……含虚任缘……明明不昧,了了常知……不不入,非有非无”[5]499等种种特性。  至于这个“心”与“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1973059.html
  • 方立天: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又展开说: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犹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粗重。问:“若此习气摄一切种子,复名遍行粗重者,诸世间法从何种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种子生,不应道理。”答:“诸...

    方立天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1473178.html
  • 王雷泉: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

    度生的实践,都是在世世间两方面对净心的充实和展开。 以发直心、深心、菩提心三心为纲的净心实践,按欧阳渐的说法,即“充人之量”,并以此视为佛教教育之根本宗旨。随众生的机缘... (一)思路:以方便权智冲决世间障蔽 ...

    王雷泉 (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2773263.html
  • 江灿腾: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1)

    互不相参」,即认为是「世间相常住,  应属明显的错误。充其量只可认为是「世间相」罢了;「常住」云云  「犹未梦见在」。  ?假如认为「物各住自位,定不移易」,那么这种看法「不情  执妄计」。如衡之「《...成见。而其反驳大意如下:   ?镇澄认为「祖师禅」是属「般若宗」的,六百卷《般若经》皆  在荡相遣执,世世间不说一法,即「真如佛性」、「菩提涅盘」,  一皆扫去,视如梦幻。祖师门教人「不用求真,...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173399.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识蕴共同起的认知作用作对比与说明,[55]并且与“智”(pabba)作一对照,[56]说明此认知过程,非但指世俗式的认知面向,透过修行观照,还关涉到世间智慧的开发,成了进展到解脱之慧见所不可欠缺的...特色,藉此对比佛教之“识”与主流学界意识概念的差别。  四. 初期佛教“识”之概念的学说特点  如前言所说,佛教术语之运用,有其“不共”(avenika)世间之处,其所著眼的课题和关心的面向,与一般...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圣凯法师: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差别胜相”是世间六度,这是“入三性果”;最后的五种胜相,即是入三性因果差别。   但是,敦煌本《摄大乘论抄》则依“二谛”与“...者,名为第一义空。所言空者,体无万相故;言其空无万相者,无有世间色等有为法,故无万相。非是同于无性法,以其真如法体。是故经云:去八解脱者,名不空空,是故不同无法空也。若如是观,是名解真如法空。[11]...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8.html
  •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佛法实践在理论层面上的总结和提炼。这是由中国国情环境下的宗教实际所决定的。中国的宗教问题,受到历代皇权绝对专制传统所左右、钳制,世间的一切,包括世间的宗教须隶属依附于皇权,并自觉成为帝王维系皇权统治...对认识背后的东西,却以为是不可知,或者以为是有心有物的。假使说心是万有的本体,一切从此,又归结到这里,那就是本体论上的唯识了。这本体论的唯识,在认识上,却不妨成立客观的世界。佛教的唯识,当然是出发于...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5.html